“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中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如今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中央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义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中,“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义。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以为源自日本,江户时期中期日本思想界一局部人,如荷田春满等倡导对日本的古代典籍停止研讨,以探明外乡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讨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化”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化的有机分离点,为中国的重生寻觅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兴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解说。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载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局部,由此能够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阐述。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根本消逝。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特别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及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演出,“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很好的热度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