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几何时,空巢老年一词被广泛提及,可是在空巢老人热潮还未褪去之时,空巢青年一词便开始来袭,在生活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青年男女远离故乡、亲人,为事业奔波,处于各种原因选择独自租房...
曾几何时,空巢老年一词被广泛提及,可是在空巢老人热潮还未褪去之时,空巢青年一词便开始来袭,在生活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青年男女远离故乡、亲人,为事业奔波,处于各种原因选择独自租房居住,平时也是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什么社交,这就是所谓的空巢青年,听一听是不是觉得很可怜。现在便来分析一下空巢青年背后原因,看看自己是哪一种原因造成的。
空巢青年背后原因分析,看看自己是哪一种原因:
(一)主观因素
1.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城市里独自打拼的单身青年内心孤独,缺乏精神寄托,但与其他人一样,他们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当青年的个人理想和抱负充分实现,个人能力得到发挥时,这种需要才能得到满足。相反,当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青年会觉得内心空虚,精神动力不足,甚至患上抑郁症。
2.主我与客我的矛盾
根据米德对自我的理解和阐述,主我与客我既相互分离又相互统一,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主我与客我的关系是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空巢青年”的自我意识中同样存在着主我与客我之间的矛盾。城乡二元对立结构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要远远高于农村,一些青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拼。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些青年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拥有一席立足之地,并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另一方面,他们也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而得不到发展,“大城市的繁华、高房价的叠加效应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艰辛。”
(二)客观因素
1.群体价值规范的认同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人能够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在现代性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但是,青年“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创新,会受到诸如群体压力、标杆式角色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因素之共同影响。”青年之所以选择离开亲人、朋友,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奋斗,很大程度上是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他们不愿落后于同龄人,因而效仿其他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并在行为上认同青年群体的价值规范。
2.集体焦虑的弥散
大多数“空巢青年”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精神寄托,无法排解内心苦闷。这种“空巢”的生活状态会使青年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吉登斯认为,焦虑具有弥散性,它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危险做出的无意识反应,会使人处于一种恐惧的氛围之中。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青年处于焦虑之中。焦虑情绪相互感染,使青年急于追求成功,也使他们的内心浮躁不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空巢青年”思想的贫瘠和精神世界的空虚。
3.公共空间的缺失
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不仅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变化,也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相分离,旧的束缚解放了,新的公共空间没有建立起来,最终“由于公共空间发展的不足,导致个人处于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游离状态,成为孤立的个人。”充满变迁的外部世界会使青年产生一种无力感,而且现代社会发展得越快,这种无力感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会陷入失落和抑郁中无法自拔。
4.个人主义泛化
个人主义推崇个人利益至上,强调个人对自我幸福的追求。当个人主义进入青年的精神领域时,易使他们形成唯利是图、功名至上的价值观念。如果每个个体都不顾集体而只顾个人,那么将会导致社会分崩离析,社会矛盾激化,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空巢青年”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迫切渴望成功,却又难以在大城市中安身立命,处处碰壁,因此内心沮丧而自卑,产生了自嘲心理。
通过空巢青年背后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空巢青年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想要改变空巢青年这种现象,需要空巢青年和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且空巢青年产生的背后,也产生了诸多的商机,促使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对于创业者而言,不妨从中找寻商机。